《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整版聚焦南昌高新区
挺进全国二十强
打造万亿高新区
南昌高新区:十年创新有为再出发
▼▼▼
让我们一起阅读原文
▼▼▼
南昌高新区成立30年来
始终勇担使命
持续接力奋斗
走出了一条以党建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路
如今,南昌高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站稳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化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正阔步向前,奋进“十四五”,朝着“挺进全国二十强,打造万亿高新区”的目标努力奋斗。
南昌是一座厚植了
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
1991年3月
这里播下了一颗
高质量发展的“种子”
——南昌高新区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南昌高新区强化使命担当
持续接力奋斗
走出了一条以党建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路
30年风雨兼程一串串数字记录了
南昌高新区的辉煌巨变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连续六年进位赶超,2020年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位居第26位,站稳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经济发展屡创新高:2020年总收入达5090亿元,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3066.09亿元,成为江西省唯一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的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数字经济、医药健康、新材料为主导的“2+1+2”现代产业体系……30年硕果累累,南昌高新区创新有为再出发。“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上来,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为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贡献‘高新智慧’和‘高新力量’。”南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俊说。
创新引领
发展活力得到“大释放”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一带、一岛、一园、三城、千企、多点”创新区域布局,创新服务功能进一步聚焦,创新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涌现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截至目前,有100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计划立项,1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近400项成果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其中,晶能光电、晶和照明联合南昌大学申报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得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洪都集团L15高级教练机(AJT)研制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微半导体公司的介质刻蚀机MOCVD设备、诺思公司的射频滤波芯片技术水平领先全球,打破国际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创新发展动力澎湃,屡结硕果,其秘诀何在?“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园区发展的‘主引擎’,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一系列政策,探索‘政产学研金’合作模式,形成了‘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金融支持+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一条龙服务。”南昌高新区科创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而高端人才更是推动高质量创新的“源头活水”。南昌高新区通过持续大力度引育人才,打造江西省人才创业高地。
2020年12月,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在南昌高新区开园,江西省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也落地高新区。该产业园组建了由50余位院士组成的院士委员会,成立了由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负责人组成的战略咨询委员会,为高层次人才团队提供学术交流、产业对接、智库服务、联络联谊,实现了产业园与联谊会“双高”互动。
目前,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已落户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项目80多个,引进了陈十一、余艾冰等国内外高层次人才60余人。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左为在这里率领仙荷医药团队研发了肺细胞干细胞新药,该新药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进入临床的肺细胞产品。未来,南昌高新区将依托江西省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集聚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项目100个以上,掌握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1000名以上,吸纳青年大学生及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
南昌高新区被高端人才所青睐,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更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的强大磁场。
目前,南昌高新区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研平台370余个。拥有专利申请总量3万余件,专利授权量达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8.7件,居江西省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
因科技而兴,因创新而进。如今,创新已成为南昌高新区的最大标识、最大动能和最大潜力。
强攻产业
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盛夏时节,南昌高新区处处展现着高质量发展的火热景象:工厂企业开足马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处处一派繁忙……
放眼南昌高新区,航空制造、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巨头的“超级工厂”纷纷落户于此,强大的投资吸引力助力高新区打造江西省创新高地和产业中心。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在抓项目、强产业上持续发力,突出“补链、强链、延链”,做大做强电子信息、航空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0年,南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达1005.75亿元,同比增长19.7%,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承接了国内主要整机企业和70多家配套企业,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LED产业形成了从设备、材料、芯片、封装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南昌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掌握LED全产业链原创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区;
2020年,航空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达140.54亿元,同比增长24.8%。
南昌高新区产业蓬勃发展,靠的是什么?
“是谋划!”南昌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园区紧盯产业链,从“链”上发力,提前布局,科学谋划,通过聚“链主”、补“链点”、强“链条”,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围绕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集聚了华勤、龙旗等国内ODM排名前五的企业,以及欧菲光、中微半导体、兆驰等行业领军企业。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70多家配套企业聚集。
2020年,南昌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由此成为江西省唯一拥有两个千亿产业的园区。
前不久,在2020年南昌市工业现代服务业“比学赶超”集中巡看活动中,南昌高新区新引进的祥喆精密结构件及内置件生产项目备受关注。这个项目被看好,不仅因为它是电子信息领域的紧缺配套产业,更因为该项目的引入,给高新区带来了重大利好——有效打通了高新区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前端配套环节,实现本地产品供给,实现良性循环。
对此,作为移动智能终端整机产品生产商,南昌龙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谢斌感受颇深:“祥喆精密落户园区并实现本土化生产,一是降低了配件运输的物流成本;二是提高了供货效率,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真是太重要了!”
瞄准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南昌高新区有针对性地补“链点”,促进“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做优,配套产业则聚优成势。祥喆精密、联创光电、中发天信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涌现。如今,南昌高新区正呈现出“一业兴带动百业兴”的发展气象。
深化改革
持续释放发展“新动力”
“你好,我们企业有个比较急的事,现在要申请营业执照,明天就要签合同了,办理过程中很多环节比较麻烦……”5月31日下午,江西卓泰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罗女士匆匆来到南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注册登记窗口。按照办理流程,需要所有股东在纸质材料上签完字才能办理执照,这可急坏了罗女士。
罗女士随后找到“办不成事兜底办”专窗,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仅用3个小时,便以电子化的方式申请成功,并办理营业执照。
“办不成事兜底办”专窗的设置旨在破解政务大厅一些明显合情合理合法合规,但办理材料需进一步完善补齐补正或因历史客观原因等多重因素无法办结的各类问题。“专窗以现场办公形式,减少企业、群众不必要的折腾,兜住办事最后一条底线,以最大的诚心,让企业、群众收获政务改革带来的极大便利。”南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无止境,创新不止步。设立“办不成事兜底办”专窗,是倒逼审批部门和服务窗口强化服务理念,由“办成事”向“好办事”转变的关键一步。
去年12月,在2020年中国国际数字政务博览会上,南昌高新区报送参评的《南昌高新区实施企业设立登记“零成本”“三小时”办结制》政务改革案例,荣获全国政务服务最佳实践奖。这是南昌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继2019年荣获全国政务服务创新先进单位后,再度获得的又一“国字号”殊荣。
近年来,南昌高新区坚持不断深化改革,敢于抢先一步“吃螃蟹”,敢想敢闯敢干,勇于先行先试,敢于创出新路子。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园区、一个管理机构、一个平台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南昌高新区组建了高投、华赣、高新控股等平台公司,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在投融资、项目建设上的主力军作用;“航空城项目整体打包”获批25.5亿元项目贷款,为江西省重大重点项目整体打包融资提供了示范样本;
在江西省率先启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限制,畅通干部晋升通道,南昌高新区启动部门副职及以下干部的竞聘工作,充分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在江西省率先推行村级产业用地“地票制”改革,划定了约7000亩虚拟村级产业用地,在保障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解决了项目征地难、落地难、开工难的问题……
如今,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一个个绿色崛起实践,让南昌高新区全面深化改革落地开花,涌动发展新动能。
“我们将拿出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举措,甩开膀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坚决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为彰显省会担当、做强做优南昌都市圈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黄俊说。
产城融合
描绘科技生态“新图景”
当下,行走在南昌高新区,映入眼帘的是满园关不住的绿色,连绵的绿色把整个园区连成了浓绿的一片,产城交融、和谐安定,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南昌高新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这是南昌高新区鲤鱼洲人民向市民游客介绍家乡的全新开场白。
生态田园、候鸟天堂……在有着多重“标签”的鲤鱼洲,生态与人文在这处“精神的原乡”叠加。每到候鸟迁飞和集群的越冬时节,南昌东郊鲤鱼洲的浅滩沙岸上飞鸟翔集、鸣声阵阵。
“这里是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这样的资源叠加是不可复制的。”南昌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文化馆负责人杨卫兵感慨地说。
为更好地保护白鹤栖息地,打造“候鸟天堂、旅游胜地、科创智谷”,去年5月,南昌高新区启动了白鹤小镇规划建设,以实现鲤鱼洲湖、水、田、村协调共生和人、鸟、居、业永续发展。目前,小镇一期项目正在推进。
如今,南昌高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获得市民称赞,也吸引了不少跨国公司落户。南昌高新区之所以被高端产业青睐,离不开这里优美的生态环境。“因为环境太美了,外地投资商到南昌高新区就‘走不动路了’,愿意在这里投资。”南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生态宜居,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一直以来,南昌高新区坚持“强产兴城”不动摇,围绕城市建设,向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品质配套发力,从荒瘠少人的“不毛之地”到安心舒适的幸福家园,从重产业轻配套的“产业孤岛”到现代化产城融合的生态科技新城,不断丰富百姓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高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清晨,在洒满阳光的酒店式公寓起床,来到健身房锻炼半小时后,前往餐厅享受早餐,随后前往一路之隔的工作地点上班,这令人羡慕的生活,是中国商飞南昌基地试验队员的日常写照。
承载江西航空梦的南昌航空城由钢铁铸起。在这里,一批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投资额度大的项目纷纷落户建成投产;C919、ARJ21、GA20等代表国内领先水平的诸多机型展开羽翼,乘势而飞;整机研发与制造、通用航空运营与服务、航空器交易与维修、航空人才培训风生水起。
从曾经的滩涂变身江西航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从开发荒地到项目云集,“航空人”的梦想照进现实,“航空人”的生活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南昌这座现代化产业新城中,有的不光是平整的飞机跑道和钢铁厂房,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和居民享受到了产城融合、城市建设管理升级带来的获得感。
此外,在南昌高新区,不仅可以享受生态带来的生活惬意,还有文化带来的精神滋养。南昌高新区打造了高新区图书馆、美术馆、美书馆、瑶湖书房等“网红文化打卡地”,形成了“一圈、两节、三馆、多点”文化格局,唱响了“文化高新”品牌。
千里赣江滨,浩渺鄱湖水。逐梦三十载,而立之年的南昌高新区,正书写着“彰显省会担当、高新人这么干”的亮丽篇章。
迈上新征程,南昌高新区提出了围绕 “三区一城”战略定位,“挺进全国二十强,打造万亿高新区”的奋斗目标。力争到 “十四五”末,园区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进入20强。
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负赶路人。“站在发展新起点,南昌高新区将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彰显省会担当、描绘好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南昌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