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合伙型基金中有限合伙人能否参与企业决策?
2016-08-24 16:00
“有限合伙人不能参与决策?”这是小编在实务操作中碰到许多客户问到的同一问题。确实,在管理人的信义义务未充分建立的现行环境下,让有限合伙人(LP)把大笔钱财拱手交给普通合伙人(GP)进行管理,而自己只能袖手旁观,这是许多LP所不能接受的情形。因此,在许多有限合伙型基金的《合伙协议》中,往往约定了合伙企业设立“投资决策委员会”,并且LP在其中能占一席之地参与决策管理,那么,这种约定是否有效呢?因此而做出的决策对内对外的效力如何呢?LP会不会因此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呢?
1、LP能否参与有限合伙企业的决策?可否约定有限合伙人的“一票否决权”?
《合伙企业法》第67条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第68条明确规定,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
前述规定明确了LP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但是“不执行合伙事务”是否等价于“不参与合伙企业决策”呢?
一般说来,“执行合伙事务”这一概念至少有三种可能涵义。第一种涵义让有限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的可能性最大,是指有限合伙人的行为影响了合伙的经营管理、且这一行为在立法的明文授权之外,除非该行为纯粹属于企业内部行政性事务。第二种涵义是指有限合伙人的行为影响了第三人的利益,换言之,只要有限合伙人的行为没有影响合伙与第三人的关系,就不会承担无限责任;在这一涵义下,有限合伙人可以在合伙协议中就自己的权利与普通合伙人做出约定。第三种涵义是指有限合伙人执行了合伙事务,但其仅对部分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这部分债权人在自己的债权发生时、基于有限合伙人的执行合伙事务行为合理地相信其为普通合伙人。这是目前合伙企业之母——美国的绝大多数州有限合伙法采纳的见解。
从有限合伙企业这一制度的设立目的上看,有限合伙人是以让渡基金的管理权为代价换取有限责任的优势,而普通合伙人则以认缴极小比例的基金份额同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为代价,换取了对基金的运营控制权,从而取得了获取超额附带收益的可能性。这一权利对冲与责任互换的安排,有助于实现了普通合伙人对基金运营的自主商业判断,而制约普通合伙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最佳方法就是让普通合伙人对自己的商业决策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让渡决策权,普通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这一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代理问题,在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之间达成了某种责权平衡。
在“北大法宝”数据库对《合伙企业法》所附的《条文释义》中,对第68条的“合伙事务的执行”的释义为:“指为了实现合伙目的而进行的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对企业内外事务的处理。合伙事务的执行,不仅包括企业对外的法律行为,还包括企业内部的各项实际的事务性工作,如组织生产、会计与财务管理,等等。
可见,对于“LP可否参与合伙企业的经营决策”这一问题上,法律规定和理论观点达成了一致:LP不能参与合伙企业的经营决策。
有人提出,《合伙企业法》第31条规定了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合伙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的事项,结合第60条”专门适用有限合伙企业的章节未作规定的,适用关于普通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的规定”的规定,专门适用有限合伙企业的章节并未提及应当由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的事项,因此第31条也适用于有限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因此,有限合伙人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可以在《合伙协议》中约定“一票否决权”。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首先,从章节标题来看,第31条所在第三节的标的为“合伙事务执行”,也即该节所有内容都是针对合伙事务执行的规定,而约束合伙事务执行行为的前提是行为人拥有执行行为的资格和权利,而根据上文的分析,第67条已经明确禁止了有限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显然,第31条所针对的对象不包括有限合伙人;其次,第67条规定了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这就是对合伙事务执行的否定性的规定,既然针对这一问题,有限合伙企业专章已经有了相关规定,又如何能引用第60条的而规定而认为有限合伙企业及其合伙人也应当适用第31条的规定呢?
虽然有限合伙人不能执行合伙事务,但第68条也设定了一些“安全港”:
有限合伙人的下列行为,不视为执行合伙事务:
(一)参与决定普通合伙人入伙、退伙;
(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
(三)参与选择承办有限合伙企业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四)获取经审计的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五)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查阅有限合伙企业财务会计账簿等财务资料;
(六)在有限合伙企业中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向有责任的合伙人主张权利或者提起诉讼;
(七)执行事务合伙人怠于行使权利时,督促其行使权利或者为了本企业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八)依法为本企业提供担保。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第(二)款,强调的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建议权,LP仍没有管理和决策权。
2、若《合伙协议》中约定了LP可参与投资决策,该条款效力如何?
判断合同条款是否有效,其主要依据为《合同法》第52条的五种情形,对于判断约定了LP参与决策的条款是否有效,主要看该条款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虽然《合伙企业法》第68条明确禁止LP执行合伙事务,但该条的禁止并不导致前述约定的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7月7日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法发[2009]40号)第15条规定“正确理解、识别和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中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关系到民商事合同的效力维护以及市场交易的安全和稳定。人民法院应当注意根据《合同法解释(二)》第十四条之规定,注意区分效力性强制规定和管理性强制规定。违反效力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合同无效;违反管理性强制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形认定其效力”。因此,判断LP参与决策的条款是否有效,需要判断《合伙企业法》第68条的规定是否为“效力性强制规定”。
对于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的区分方法,通说一般采王利明教授提出的三分法:第一,法律、法规规定违反该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的,为当然的效力性规定;第二,法律、法规虽然没有规定:违反其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但违反该规定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也属于效力性规定;第三,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违反其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不成立,虽然违反该规定,但若使合同继续有效并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只是损害当事人利益的,属于取缔性规定(管理性规定)。
对于《合伙协议》中关于LP参与企业决策的约定,一般不会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我们认为,《合伙企业法》第67条的规定为管理性强制规定,监管机关可以此对违反行为人进行行政监管和处罚,但违反该条并不导致相违背的约定无效。
3、参与投资决策的LP将面临什么后果?
如前所述,《合伙协议》中约定LP参与投资决策的条款并不因违反相关法规而无效,那么合伙企业因此而做出的对外决策也并不当然无效。需要注意的是,《合伙协议》是合伙人之间的约定,对内效力不受损害并不代表对外时不会产生其他后果,如果该等条款有效却不发生任何对内对外影响,则将打破LP和GP之间权利义务的平衡,则有限合伙制度的根本价值将大大受损。
假设有限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影响了合伙外部第三人,立法者存在两种抉择: 其一,有限合伙人对合伙全部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其二,只对个案中受到影响的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而非普遍丧失有限责任保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外国立法例,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立法经历了从“如果有限合伙人控制合伙事务,将承担与普通合伙人一样的责”——“有限合伙人仅对那些确实知道其控制行为的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可以参与企业决策”的演变。
我们认为,我国立法采取的是第二种立法思路,即只对个案中受到影响的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法》第76 条第1 款规定,“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交易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同样的责任。”
第68 条和第76 条可以看做是对同一命题( 即有限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行为) 的正向证明与反向证明。《合伙企业法》第76 条第1 款涉及合伙外部归责原则。有限合伙人承担无限责任抑或有限责任,最终均指向组织体外部的债权人。《合伙企业法》第76 条第2 款设定了合伙人内部责任分配规则,“有限合伙人未经授权以有限合伙企业名义与他人进行易,给有限合伙企业或者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该有限合伙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LP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并且因此而造成对第三人负债的,对于该第三人,LP应当如同GP一样,承担无限责任。
4、《合伙协议》约定LP参与决策是否会影响有限合伙型基金的备案?
中基协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合同指引3号》(下称《合同指引》)第5条第5款同样规定了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合伙企业。该《合同指引》只是行业规定,违反行业规定更不会因此而无效,但违反该规定是否会影响私募基金在中基协的备案呢?
根据中基协官网发布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常见问答汇总》中对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的性质的回答,“私募基金登记备案不是行政审批。坚持适度监管、事中事后监管的原则,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私募基金的设立,不设行政审批。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申请登记,私募基金募集完毕后20个工作日内,应当依法申请备案。”结合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中基协对基金备案的审查更多的是采取“形式审查”的方式,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合伙协议》中约定了有限合伙人参与经营决策的情形不会影响该基金的备案。考虑到监管政策的变化和实践操作的具体化,我们建议在进行备案前与中基协等机关、协会进行充分沟通,并以该等机关、协会的意见为准。
(来源:协力金融法律评论整理:袁德喻审核:王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