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国际化:四大险企境外扩张
本报记者/宋文娟/北京报道
中国对外开放再启新征程。
2019年12月31日,《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全文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事实上,开放是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在外资保险机构积极加码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的头部险企也在开启新一轮走出去。
尽管不同公司国际化路径上有较大区别,但总体来看,此轮中资险企走出去,主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参与的主体也以头部国资险企为主。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保险公司的国际化尚处于探索阶段。中资险企走出去是否顺利,取决于中国资本向外扩张的速度与规模、外国市场的开放度等。
中国人寿:“一体两翼”拓展市场
据了解,中国人寿集团“一体两翼”国际化布局的思路即以港澳为主体,保险业务向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延伸,资管业务向欧美等发达市场拓展。
中国人寿集团相关负责人,在谈及其未来的境外发展路径时表示,保险板块主要是立足港澳,推动东南亚保险业务发展,研究“一带一路”沿线保险市场,开展境外和离岸保险、再保险业务。
投资板块则重在拓展欧美资管业务,提升香港枢纽功能,健全境内机构网络,提升全球资产配置和管理能力;银行板块加快布局香港市场,发展跨境金融和粤港澳大湾区财富管理业务,澳门分行拓展投行等高附加值业务。
2018年,中国人寿收购成立中国人寿保险(印尼)有限公司,东南亚保险业务从新加坡拓展至印尼。2019年7月9日,印尼寿险市场首款人民币保险储蓄产品发布会在雅加达举行。目前,中国人寿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印尼、英国伦敦、美国纽约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代表处,2019年境外保费收入折合超过550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保费收入约8%。
全球资产配置方面,截至2019年末,中国人寿境外投资规模合计4966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资产比重约11%,投资品种涵盖二级市场股票等标准化产品,以及股权基金和不动产等另类投资,投资范围覆盖全球发达资本市场和欧美等45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人保:做大“一带一路”蛋糕
对于下一步人保集团的国际化,人保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将继续为“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贸易畅通、国际合作等业务需求提供保险保障服务,另一方面将加快推进境外服务网络建设,提升服务境外中资企业客户的能力。
中国人保(601319.SH)相关负责人透露,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自2015年以来,中国人保为众多“走出去”中资企业和人员提供保险保障所涉及国家和地区超过150个;累计承保重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720余个,累计承保进出口货物保险金额14.6万亿元,承保进出口相关船舶保险金额21.1万亿元,承保短期出口信用险金额近1.36万亿元;累计为各类出境人员提供意外健康险及相关附加风险保障金额超过8万亿元。
在境外服务网络建设方面,中国人保相关负责人称,一是推动人保香港的转型发展,利用其在监管、法律、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东南亚辐射平台作用;二是加强与知名国际保险公司、保险经纪机构、公估以及救援机构的合作,构建境外出单、理赔、救援、检验等网络;三是向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国家派出境外工作组。
太平、太保路径各异
2019年12月12日,在中国银保监会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国太平(0966.HK)副总裁洪波透露,太平的国际化战略重点围绕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港澳经济长期繁荣稳定发展,二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是服务 “一带一路” 建设。
截至目前,中国太平已设立境外机构20家,包括13家子公司、5家代表处和2家分公司,境外网点分布于五大洲的12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港澳地区外,还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英国、荷兰以及南非等,覆盖了财险、寿险、再保险、保险经纪、保险资管等。2019年前10个月,中国太平境外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12%。2019年12月16日,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澳门代表处获得澳门特区政府批准设立。
洪波表示,其国际化初期目标是利用3年到5年时间把网络遍布五大洲。当前中国太平机构布局上首先考虑的是聚焦东南亚,重点是围绕东南亚两个三角:一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二是泰国、越南和缅甸。同时,利用境内广西壮族自治区面向东盟的门户优势,设立东盟跨境保险业服务中心。
2019年11月,中国太保股东大会通过发行GDR并在伦交所上市方案的议案,GDR发行完成后,中国太保将成为第一家A+H+G上市(上海、香港、伦敦)的保险公司。中国太保集团董秘马欣称,此次发行GDR有助于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引入优质投资者,丰富股东构成,完善公司治理,同时有助于公司推进国际化布局,进一步提升全球影响力。
马欣表示,中国太保未来30年一定会在国际化上有所突破,这需要有一定的外币持有,并形成快速响应能力。
国际化仍存挑战
事实上,险企走出去需要面临语言问题、法律问题、人才问题、资金问题等。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险企首先需要明白,走出去的商业逻辑是什么,然后再决定往哪里走,什么时间走以及走的路径、市场策略、目标。
中国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于璐巍认为,险企走出去有各自不同的路径,但也有一些共性。例如,一般是在本国市场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经营能力之后,把整个市场范围从本国市场扩大到周边市场。跟着自己的客户需求走,服务走出去的本地企业。这部分能力建立出色后,再参与当地市场竞争,为本地市场提供保险服务。
某位曾在大陆工作多年的台湾籍保险高管坦言,中国市场足够大,头部险企巩固国内市场就需要花很多精力,而且收益不错,而进入国际市场前期投入非常大,成熟发达国家保险市场饱和,人员工资水平可能更高,中资险企走出去需要步步为营,一个市场做成功后再往下走。
普华永道合伙人周瑾认为:“中资企业往外走,重点应该关注‘一带一路’,这与国家战略匹配,在文化、政治体系、市场上有更多的机会,也更符合中国国家的利益与保险公司发展重心。”
不过,于璐巍也认为:“在境外会有一些新的风险、需求、特殊险种,比如人员方面的绑架勒索等。由于国内的安全情况比较好,这些险种就很少,但在国外的本土企业有这方面的保险需求,中资险企在这方面的经验还比较少,可能还没准备好。”
某外资保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认为:“中资险企国际化最大的制约是缺乏国际化的管理人才。保险经营需要拥有当地市场经验的人才,而且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都不一样。在总部的管理层也需要全球视野和关系网络,这些经验都需要多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