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中国石油及油气行业改革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对保障能源安全、加强党的建设、弘扬石油精神等做出明确要求,为中国石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功新时代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十三五”期间,百万石油人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挑战,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戴厚良提出,要大力弘扬石油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广泛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建,全力以赴稳经营、强管理、防风险、保安全,大力提质增效、深化改革创新。中国石油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嘱托,回报党中央的关心关怀。我们推出“向总书记报告”系列特稿和《砥砺奋进“十三五”·2020新亮点》系列专题,记录中国石油“十三五”的奋斗足迹,展现中国石油的责任与担当,敬请关注。
新研发形成29项重大核心配套技术,新形成24项重大装备、软件及产品,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20余项,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荣誉称号……“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工作繁花满枝,硕果累累。
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指出,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事业发展、科技先行,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作用。中国石油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实施“创新战略”,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三大工程”,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
全面完成“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任务,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前不久,中国石油多项勘探开发成果频上热搜,成为社会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长庆油田年产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塔里木油田建成3000万吨大油气田、西南油气田建成300亿立方米大气区……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正是中国石油不断深化地质理论研究、推动勘探开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出的累累硕果。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深刻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加快科技创新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
中国石油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其视为保持公司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动力。尤其是自2016年以来,中国石油将创新纳入总体发展战略,“创新”二字就深深融入石油人的血液中,为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回眸“十三五”,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多点开花”、整体提升的良好态势。
科技支撑,油龙劲舞。中国石油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保障能源安全上走得更坚定、更自信。创新凹陷区砾岩油藏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指导发现10亿吨级世界最大的砾岩油田,让“再造一个克拉玛依”成为现实;创新大型巨厚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支撑中东地区作业产量从107万吨增至1亿吨,成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新典范。
自主创新、突破瓶颈。围绕清洁油品质量升级、国产催化剂等关键技术领域进行集中攻关,中国石油成功开发出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大成果。千万吨大炼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生产装置工艺技术占有率已达80%,在40余家企业80余套工业装置应用,大幅减少了技术引进;国Ⅴ/国Ⅵ标准清洁汽油生产成套技术,有力支持了国家油品质量升级工程和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为保护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攻坚啃硬,提速提效。通过实现对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产业化应用,让一个个不可能变为可能。致密油开发被誉为“在磨刀石上跳舞”,长庆油田坚持创新驱动,创新工厂化钻井、压裂等新举措,为致密油经济开发?出了一条低成本、集约化的发展道路;玛湖油田作为世界第一大致密砾岩油田,面临油藏条件复杂、非常规技术不配套等诸多困难挑战,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了一整套适应玛湖区域提速提产的配套技术,为玛湖开发按下“快进键”。过去3年,玛湖油田平均钻井周期累计缩短43%,桶油成本下降近三成,成就了“玛湖速度”。
同时,中国石油还不断加大对基础超前、颠覆性跨越式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引领油气战略领域迅速成长,有效支撑了公司绿色发展及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获17项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
创新,正成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为中国石油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不断注入新动能、增添新活力。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构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等“软件”保障,离不开来自集团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每年年初召开的科技委员会会议,是指导推动全年科技工作的“重头戏”。集团公司党组把方向、控大局、定政策,为一批批重大科技专项、重大试验工程的实施,一项项重大核心配套项目、关键工程技术的科研攻关,一个个重点实验室的运行运转规划“路线图”,制定“时间表”,吹响全年科技创新驱动的冲锋号。
特别是2020年,中国石油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成立昆仑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智能发展新平台;先后召开专家座谈会、院士座谈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智库”“智囊”作用;大力推动共享中心建设,以智提“质”、以智增“值”、以智图“治”,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培育新动能。
在一系列改革措施驱动下,各企业单位的科研实力得到从内到外的自我重塑与快速提升,全方位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在修订科技制度流程上,“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将改革措施融入管理制度中,形成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科技项目计划、立项、实施、验收、归档全过程管理,总部部门、专业公司及地区公司在线项目累计超过4000个,为优化配置资源、解决重复研究问题奠定了技术基础,过程运行更加规范高效。
在优化项目管理机制上,集团公司开展完全项目制试点,在勘探院、工程院等单位8个试点项目中,重塑项目管理流程体系,包括经费管理、采购、合同管理等12项流程,形成绿色通道;赋予项目经理以项目团队组建、经费管理、考核等6项权利,建立了项目组自我管理制度体系,实现“放”与“管”的有机结合,研发创新效能显著增强。
在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上,积极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和实施,建立了“中国石油—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推进与中国石油大学科技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优势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突破资源便捷,实现了企业“龙头”带动、高效科研院所“特尖专精”优势充分发展的创新格局。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科研创新不断结出硕果。不仅质量不断提高,在国内石油行业保持领先,中国石油还积极参与制定、发布和修订国际标准,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5年来,中国石油申请专利超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和授权专利数量分别比“十二五”提高10.6和15.1个百分点。主导制修订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27项,是“十二五”期间的3.5倍。
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伴随着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构建,中国石油依靠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效热情,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人才队伍
科技进步,人才是关键。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去年11月底,规划总院一项科技体制改革成果引人瞩目:取消科级建制,14名科长全部解聘;院副总工程师、5名科研处所领导自愿放弃领导职务,竞聘成为院级专家;5名青年拔尖科技人员晋升为院级专家。通过构建科技和管理人才成长“双赛道”,进一步拓宽了科技人才晋升渠道,有效解决了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
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队伍建设“建梯子、搭台子、优环境”,是各石油企业努力的方向。近年来,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双序列”,薪酬结构向业绩和贡献倾斜,让专业技术岗位价值更有“含金量”,让更多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一项漫长而又艰苦的事业。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寂寞的长跑”,需要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培养一批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科技人员,“以干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潜心攻关、科技兴油,做行业先进技术的追赶者、领跑者,做创新创效的践行者。
5年来,中国石油科技人员充分发扬科学家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西部钻探张晓文创新提出双托卡器连续监测井底压力的系统试井+复压试井方案,一举打破了沉寂数十年的新疆油田单井产量纪录;海洋工程公司深水研究中心钻井技术工程师王鄂川与团队成员,在南海神狐海域成功挑战世界级难题可燃冰开采;石化院兰州中心攻关团队,仅用一个月就研发出聚丙烯熔喷专用料……中国石油的科技工作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随着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石油科技创效能力显著增强,“尊重技术、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截至2020年底,集团公司已构筑起一支以23名院士、4231名两级技术和技能专家、3.1万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人才队伍,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国之重器”托起“国之重业”。中国石油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当前、引领未来”的重要作用,打造科技创新主引擎,为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迈上新台阶注入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