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工程项目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关键词:网络背景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在单位的发展过程中,实现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单位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互联网作为一项伟大的发明,目前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行业和领域中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思想政治工作是单位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为单位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在网络背景下,如何将加强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与信息时代相互联系,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则需要我们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去积极探索。就目前来看,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结合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取得最大效果。因此,如何在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给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思考,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1.2网络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
互联网目前已经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是继电视、广播、报刊和书籍之外,最重要的一项信息传播方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地球村”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条件。同时,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人们新闻消息的获取、社会舆论的及时了解、时事动态的准确掌握,提供了新的渠道,开辟了新的交流平台。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应用互联网可以开拓人们的思想领域,丰富人们的视野和知识,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是增强单位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果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一项重要传播途径,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新机遇。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导致一些不法信息或者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迅速的传播,对人们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存在一些信息垃圾。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互联网这种互动和完全开放式的传播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教育的效果。
2.网络背景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十分的普遍。大部分单位中都已经建立了内部网站,作为舆论宣传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针对单位在网络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解决。从实质上说,单位应该加强对网络技术应用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积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的网络技术和信息素质。
2.1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管理
一是依托网络技术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开展,主要通过对内部网站的充分利用,及时的对单位中各部门开展的重大活动信息进行及时,积极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实现职工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促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人员可以在内部网站中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建立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渠道,多听取职工的建议,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况,提高单位不同事务处理的公开化程度,获取职工的理解和支持等,增强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三是为了避免职工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网站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职工发帖和网站浏览等的安全设置,保证站内信息的安全和良好性。
2.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技术素质
网络技术的高度开放性和广泛性,在舆论引导中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保证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效果,实现对网络技术的良好利用,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网络技术素质的思想政治队伍。从另一种角度说,单位需要不断的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素质,提高信息技术掌握和处理能力,以实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知识,进行专业的培训;二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进行辩论赛或者研讨会,不断的提高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三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技术考核制度,对员工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进行普及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素质,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为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奠定有效的基础。
3.总结
在单位的发展过程中,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开展,才能保证单位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网络背景下,针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解决,不但可以提高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还能促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2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项目教学法 教学模式 物联网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主要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光电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恰如其分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及通信技术四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数据感知、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的真正统一,被认为是促进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技术之一[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2],无论是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自身角度出发,在相关本科院校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都是相当必要的。国内许多院校大多将此课程作为只针对研究生开设的研究性课程,我校在2012年就为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了该课程。本文结合我校的物流特色,提出了面向物流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课程教学难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巨大应用价值已经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军事部门、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国防部和各军事部门、美国英特尔公司等信息产业界巨头纷纷开始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工作,设立或启动了相应的行动计划。日本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国家均对无线传感器网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纷纷展开了研究工作。我国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启动于世纪之交。1999年,无线传感器网络首次正式出现于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领域方向研究》的信息与自动化领域研究报告中,是该领域提出的五个重大项目之一。目前,国内一些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已积极开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相关研究工作,主要有中科院软件所、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从2002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就审批了和WSN相关的多个课题,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中,也部署了与WSN相关的课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具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特点,属于前沿课题,涉及知识面广、难度大、发展快,所以在本科生中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包括:
(1)课程属交叉学科,教学内容跨度大、难度高。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当今信息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涉及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非常多的关键技术有待发现和研究,因此课程教授的内容跨度非常大,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硬件设计、网络协议、网络拓扑控制、网络安全、时间同步、数据融合、数据管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仿真开发技术和应用层技术等。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成为该课程的最大难点。同时,在普通本科院校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有相关的前期基础,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主动性与钻研能力。
(2)课程属前沿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变化。
与传统网络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本身属于前沿技术,其相关技术、相关标准等仍不统一。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产业机构仍对其展开研究,陆续有新硬件、新协议、新算法、新系统的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技术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始终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与应用密切相关。
不同的应用背景对传感器网络的要求不同,其硬件平台、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必然有很大差异。所以传感器网络不像传统网络一样有统一的通信协议平台。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应用来研究传感器网络技术并设计其软硬件平台及通信协议,这是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不同于传统网络的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在不用应用背景下提取出共性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共性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应用找出差异,是教学的难点。
(4)实验教学难以开展。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仿真平台、开发环境的多样化,给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实验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如何选择实验平台,屏蔽平台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实验中同分理解消化理论教学的内容,不给学生造成思维的混乱,是教师实验教学的难点。
2.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3]。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法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扮演帮助者角色,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且不加思考。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围绕一个项目,在兴趣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实现既定知识的学习。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项目教学法是教师设置物流应用的大背景,学生以物流应用中某一个具体环节作为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工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不同小组选择物流应用中的不同环节,将课程所授知识融入项目完成过程,通过小组间的互相合作,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环节,将整个综合性大项目拆解成不同的功能模块,每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均可对应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如在讲解时间同步技术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项目背景提出相应的同步需求,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探索学习。该项目过程不仅可以学习部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且可以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项目教学法的模式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5],要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本文提出了具有层次性的阶段教学,将该课程的教学分成六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图 层次性的阶段教学模式
(1)感知阶段。
由于该课程的理论知识涉及广泛,许多学生对该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课之初应以学生较为熟悉的家庭环境作为应用场景,通过智能家居系统,让学生通过感知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适当地缓解对这门课的畏难心理,树立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2)启发阶段。
通过感知阶段的应用,教师更换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从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提取共性问题,引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始终坚持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听课,深入浅出地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可根据教师所授的内容,将需要完成的项目系统进行拆解分析,为项目的完成打下理论基础。
(3)调研阶段。
为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对项目背景及项目完成涉及的知识难点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交流。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和项目内容,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并让学生走上讲台,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交流,如项目需求专题、硬件设计专题、网络协议专题、应用开发平台专题等。
(4)验证阶段。
为了加深学生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应选择相应的实验平台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安排相关的应用实验。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理论教学的内容(比如通过定位仿真技术验证定位算法的效果),还可以以单列学分的形式安排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验课。由于教学对象为本科学生,因此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系统功能的验证、应用层的开发体会上,而不是底层开发。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机制和原理,加深对抽象问题的理解,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知识。
(5)提升阶段。
提升阶段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对自己小组完成的项目进行展示说明,并将各个小组的项目进行整合,构建的物流应用系统。同时,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新发展,以讨论交流的方式针对自己或其他小组完成的项目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意见及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教学安排和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面向应用、基于项目驱动的理念,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力求全面且突出重点地合理分配课时。根据实际授课经验,精心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课时,安排,同时考虑到理论课程的学时限制,对具体授课内容及学时的安排如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3学时;传感器的基本知识,3学时;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组网技术,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开发基础,8学时;传感器网络的技术标准,8学时;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8学时;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12学时;项目专题交流,6学时。
由于教育体系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仍以成绩提高为动力,因此,课程教学全过程中的考核评分环节依旧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程的各个环节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估,如课堂的表现、课下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情况、小组项目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等。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维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采用以下的评分方式:总成绩的20%是平时成绩,20%是实验成绩,20%是项目成绩,40%是期末考试的成绩。
4.结语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作为当今科研领域的前沿课题颇具发展潜力,随着我国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设立它逐步进入教学课堂。本文根据我校在本科阶段开设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难点,研究与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教学模式、教学安排和考核评分等问题,提出了面向应用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层次,并将上述理论用于教学实践。从教学实践效果看,该模式充分考虑了本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浅出地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科学研究、团结互助的品质,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维,徐勇军,任丰原.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晓荣,孙君,齐丽娜,等.物联网与泛在通信技术[M].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21-28.
[4]王鹏,商庆华.关于激发学生积极性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81-82.
第3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技术;发展
1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
1.1 IPTV技术在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应用
IPTV技术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在当前唯一一个可以包含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的融合性业务。其应用分别涵盖了三网技术中的语音服务功能、数据服务功能和广播电视服务功能等三大类,融合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随着国内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在广播电视技术的未来发展中IPTV技术必定成为该领域快速应用和发展的重要核心技术之一。
1.2 互联网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
自2009年以来,我国国内的各大电视生产厂家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电视”,国际的一些知名液晶电视生产厂家也加入了这场“互联网广播电视技术竞赛”中,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所谓的“互联网电视”简单的将就是厂商通过自建的网络内容为广播电视用户提供网络资源,用户可以通过电视享受到个性化定制节目内容,一度成为高端用户的消费主体。
1.3 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应用技术
卫星技术是上世纪中期的一项高端信息应用技术,也曾广泛应用在电视通讯技术中,而直播卫星技术则是在卫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三网融合的背景一项高效的新型信息通讯技术。最为常见的就是自08年下半年开始的“村村通”工程,将“锅”普及到了偏僻的乡镇、农村地区,使广播电视技术真正成为一项人民群众中最为贴心的服务。但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被IPTV和互联网电视技术两面夹击的局面,在实际的应用和普及过程中还需要做相应的优化和调整。
1.4 移动多媒体技术
移动多媒体技术也就是当前常说的CMMB技术,简单来讲,就是手机电视技术。CMMB是三网融合背景下由我国广电系统自主创新研发出的一项手持电视技术,该技术可以通过手机、PMP等便携式设备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节目,实现将电视放入口袋的设想,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广播电视节目,这一项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曾一度带动了CMMB制式手机业务的发展。
1.5 网络视频通讯技术的应用
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接入速度的不断提高,网络视频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国内外各个大型门户网站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专业视频网站,同时,网络视频用户也越来越多,一度攀升到整体网民数量的90%以上。为此,广播电视媒体也闻风而至,纷纷加入到网络视频通讯技术的应用大潮中。但是,从一项技术以及一个行业的发展规律来讲,以上的这几项广播电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中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不足,如何找到更加适合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属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还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2 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
2.1 广播电视技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整合性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缺少规模化经营、缺少运营主体和发展方向是无法实现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的。所谓的“三网融合”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行业的整合过程,只有整合成一张网,才能在市场中生存。为此,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主体,组建国有形式的广播电视网络企业,以国家级的广播电视企业为广播电视技术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主体,从而发散到全国范围内广播电视技术平台的改造和升级,实现广播电视技术的统一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格局。与其他通讯运营商相比,广播电视技术行业的核心在于整合,同时,还要融合三网中的相关优势业务特点进行优化,才能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有所作为。
2.2 广播电视技术的双向化、NGB网发展
网络的整合以及升级和改造等都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未来的广播电视技术必然向着更加多元和更加注重功能性和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的双向化发展以及NGB网络的搭建才是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目标和关键内容。为此就要做好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的建设和改造,提高网络的信息业务承载能力,接着再进行NGB网络的搭建。所谓的NGB也就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是广播电视技术的基本载体,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全程性NGB网,才能满足当前用户对于更高速、更大容量和业务量更加丰富的需求。
2.3 广播电视技术的服务化发展趋势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向着“服务为王”这句话靠拢,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商品质量、价格升级到服务、售后等领域,势必服务会成为后续广播电视行业用户的重要选择标准。三网融合之前都具有各自完善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的数量也十分庞大,与国内三大运营商来比较,广电网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相对都比较落后。当前的广电网络服务依然没有全国性的统一服务标准,计费体系相对也比较杂乱,存在着各地为营的现象。但是,广播电视行业自身具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其视频服务物美价廉,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的服务方式,就可以得到用户很好的肯定。下图1即为改善服务质量,对于广播电视网络系统中相关网络单元的优化设计示意图:
2.4广播电视技术的运营管理理念的发展趋势
再好的技术和服务质量也离不开运营理念的支持,在经济学中我们也作为营销的一部分,“三网融合”对于广播电视技术行业而言,不仅仅是技术与业务的简单整合,最多的还在于新形势背景下运营管理理念的改变、提升和跨越。从经济学角度讲高流量、高带宽的业务没有低流量、低宽带的商业价值高,而广播电视行业的经营正是前者,为此,要提升ARPU值就要创造出更多的服务类型,将客户进行细分,对客户进行全程跟进服务。另外,通过对于网络设备的调整和改进也是可以实现降低成本的效果,诸如图2中采用新型的砷化镓工艺优化有线电视的系统就可以很好的降低EDFA成本,达到平衡或者提高产品商业价值的目的。
2.5广播电视技术的差异化业务核心发展趋势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广播电视技术同当前的通讯技术应用相比较而言处于相对传统的地位,其应用特点也比较普通没有太多亮点,为此,在后续的发展中广电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用户类型,将传统人们的“看电视”逐渐向“用电视”方向上引导,通过应用的差异化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促进广播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创新。另外,还要实时关注市场动态,适当的将用户关注的服务的人性化和便捷性应用到广播电视技术当中,通过取长补短和优势整合以及市场差异化处理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 结语
综上所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技术还需要结合广播电视行业中相关业务的特点,根据自身的特色进行逐步的展开,通过资源整合、系统优化处理、优势业务推广以及增加业务商业价值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也为广播电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朱天,彭泌溢. 试论媒介融合中的“加减之道”——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世纪婚姻”终结对我国“三网融合”的启示[J];新闻记者. 2011(07)
[2]张群. 三网融合下手机电视发展现状及前景[D];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傅雪鹏,彭洁颖,任天铮. 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08)
第4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分析
1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运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1.1在信息安全性方面的要求更高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得人们对于网络信息使用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通过网络环境实现网络购物、网络支付平台等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所以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更为关注对于那些平台在使用中的私密性与安全性,如果在使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时候保护程度存在不足,那么将会使网络信息在处理的过程中严重影响安全性,使得人们的财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风险。
1.2在专业人才的需求上越来越高
大数据技术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推进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促使具备大数据技术的专业性人才,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使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对专业性工作人员的需求。为了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保证大数据处理技术的高效性,而相关管理人员也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网络的安全性,并基于大数据基础下有效的使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来实施相关专业方案的构建,以实现对数据网络信息实施保护的主要目的。
2关于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主要方式
2.1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分布式存储技术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进步,使得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加快,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中,分布式存储方法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技术,这种方法的使用,使得人们对于大数据大量储存信息资源的需求获得满足,大大改善了原来传统信息存储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所有限制性问题。对分布式存储技术进行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在同一个数据之中对相应的系统结构进行有效应用,通过各个数据在分布与存储中存在的不同,能够明确不同数据系统的逻辑关系,最终使得数据分离与统一的目的得以实现。
2.2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中的数据挖掘技术
通过当前阶段对大数据技术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当前对于大数据信息资源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有效性是极为重要的,它的使用充分的将当前阶段的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在实施信息处理中的优势进行了体现。数据挖掘系统技术的使用原理,是基于仿生学基础上的,通过对仿生学的充分利用,并与人类思考的特有方式相结合,来实现对数据实施统一化处理,以保证对人类的行为实施完善的指导。在数据挖掘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在数据资源选取方面。在对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进行运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能够针对数据实施的预处理工作,并以此来实施数据资源的有效选取;(2)当选取到所需的数据之后,就需要对这些数据实施清理与删除工作,主要去除的对象是那些无效、冗余或者为零的数据信息;(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下来对信息数据实施分析,能够保证对数据分析的更加充分;(4)针对数据展开分析与评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对专门显示系统进行有效使用,讲相关数据在现实系统中进行清洗的展示并实施有效分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下,来对数据实施处理工作,该种类型的计算机处理技术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决策树、聚类、神经网络等等。比如,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所实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充分的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其中,能够将该定义进行不同簇群的有效划分。其中k-means算法在实际使用当中属于一种最常见的形式,这种计算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制定簇群的具体数量进行有效确定,在簇群之中需要将源数据转换为其中心数据,然后才能够对相关的计算项目进行明确,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得以实现,同时还需要加强源数据与簇中心的计算,使其能够最大化的提高有效性,然后才能够通过一定的限定数据的范围,来实现对相关数据信息实施有效性的生成与转化。此外,还应针对相应的数据源来实施有效性的分类工作,这样才能够既将需要处理的数据信息作为中心数据,还能够将新平均数值同样作为重点数据,以保证项目结算的有效性获得提高。
第5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建筑学专业中的效果保障研究 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必要性 “超整理术”在建筑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案例分析法在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建筑学专业结构选型课中运用模型教学的思考 现代技术在建筑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小议图底关系理论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多媒体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筑学专业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 PBL教学模式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浅析 景观建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流体力学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地质学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 德国实践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应用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或“.html”保存文件;而具有交互式的功能页面,可以应用Vbscript、javascript、DHTML进行动态网页的制作,用JSP、ASP、PHP动态编程技术,数据库可以使用SQL、Microsoft Access完成,形成动态网页文件,完成动态连接。
(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模式
网络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在网络环境下,建立起较为通畅的教学氛围。 “利用基于各种数字特性的功能特性和资源,结合利用能适应开放、灵活的分布性学习环境的其他形式学习材料,面向处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人,实现精心设计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互性、促进性的学习”方式。
(三)应用定位
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主要应用于建筑学专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建筑摄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等强调“体验性”的专业课堂情景教学。课程针对性和相对封闭性是该系统与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专业教室辅导的最大区别。为课堂教学提供情景体验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体验性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职能。
二、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专业项目学习中的实践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完成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是一种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分析
1.课程分析
“居住建筑设计”为建筑学专业教学主干课程之一,通过对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住宅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构思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创建虚拟的建筑情景体验项目学习的学生主要是来自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这些学生具备一定建筑设计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对于虚拟空间情景体验学习充满兴趣。
2.应用软件
我们主要应用中国·数字大学城基于云计算技术设计的开放式、社交化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准备了最先进的网络辅助教学工具,并无缝的与SNS、微博、百科等Web 2.0应用进行了融合,让教师可以轻松愉悦的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全新教学乐趣。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能够方便地与多款媒体设计软件相互支持,营造出真实的空间和建筑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空间情景体验环境。在3D MAX建模中,直接将图形文件导入到场景中,应用准确的建模方法,制作体量模型。
3.教学目的
为课堂教学营造真实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为完成逼真的各类项目任务,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实施
1.实施步骤
(1)背景教学。确定项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居住建筑各种类型与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以及中西人文与历史环境知识是教学重点,教师提供相关学习背景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源供学生开展课外学习。
(2)活动探研。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任务书要求学生们组成各自的兴趣小组,初步了解了教学任务之后,进一步收集有关学习的信息和资源,进入各级图书馆资源网站,或者检索项目学习内容,进行分类研究。
(3)情景体验。学生在课堂上进入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在观赏动画演示的同时亲身体验任务书中描述的场地环境,通过点击相关案例作品及三维场景内容了解大师作品,以专业建筑师角色接受的项目任务。同时教师根据项目特点在系统中设置考核指标,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效果进行评价。
(4)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系统评价结果,并截取具有代表性的情景体验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和案例剖析,通过分析典型错误发现教学中的认知难点。
(5)教学反思。教师利用保存的模型和设计草图电子文件对学生的失误进行统计分析,改进授课方法和侧重点并将每个学生的情景体验中的作品上传至校园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查找知识欠缺。
(6)归纳总结。学生将反思结果汇总,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应包含对大师作品分析、典型设计方法的认识以及重要设计语言的把握,通过撰写课程总结报告深化对课程的认识。
2.实施个案
居住建筑设计运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项目教学是一个渐进过程。下面我们以居住建筑设计中第一单元“别墅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1)背景教学。“别墅设计”是居住建筑设计中的一课,掌握基本建筑与场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居住建筑功能分析及基本的人体尺度知识。背景教学环节教师主要在课堂牢固树立建筑为人服务的意识,对人的尺度、人的行为、人的感受高度重视。结合其他课程,初步综合学习并运用建筑的结构、构造等知识。
(2)活动探研。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使他们协作、商讨,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更好地建构所学的知识。让学生通过超级链接进入专门制作的学习资源库,学习资源库里有老师准备好的大量分类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案、参考资料、多媒体资料、学习内容搜索工具软件、优秀论文,包括超级链接到Internet上的相关资料等供学生使用。
(3)情景体验
步骤一:评价设置
首先对各个因素分配具体的分值。对分值进行具体的量化要求,如选择五分制、十分制或者百分制等;分别对不同住宅设计方案的的因素给出具体的分值,老师可以对每组方案设计的优劣给我客观、具体的分值。
步骤二:情景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进入居住建筑设计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了解项目任务书,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对每个问题在交流平台上进行公开的分析和解答。然后,学生在理解了任务之后,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创建虚拟的模型空间,以使用者的视角观察空间,以亲身体验完成整个设计过程。通过网络对话与指导教师对建筑方案进行商榷,对于每个方案给出指导意见和提供个性化的分析方案。
(4)案例分析。
教师选取因整个内部结构不严密紧凑、空间穿插无序、围护体各界面要素的虚实构成关系不明确和室内陈设不符合建筑风格的整体性要求,细部装饰没有结合整体(天、地、墙面)考虑的原则的案例设计进行剖析。通过剖析案例重新归纳空间设计法则和通过经典案例分析的方法介绍如何合理借鉴某种设计风格的方法,并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中的对话工具选取学生与交互对话进行详细讲解。
(5)教学反思。教师将每个学生的电子文件在校园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观看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巩固所学知识。有的学生还将整个的设计过程运用Flash软件制作成视频在校园网站上。教师通过观看学生情景体验视频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重新定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改进教学方法。
(6)归纳总结。学生根据模拟完成设计任务心得和对课程的掌握与理解,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撰写诸如别墅建筑设计调研报告、别墅建筑设计心得等总结性文章并到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平台和其他公共网站。
3.学习成果
为了了解与掌握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效果,对建筑学专业的2010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4).
[2]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08).
[5]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韩建华(1978-),男,吉林舒兰人,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建筑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技术研究。
第6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关键词 通信工程;网络优化;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TN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81-01
通信工程作为电子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的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的处理原理和应用。而对于通信网络的优化是时展所必然要经历的阶段。
1 通信工程项目的基本特征
1.1 工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
通信工程项目是在技术勘测和市场需求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物质,通信工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密集型的工程项目,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通信工程必须在第一时间开进,否则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内部信息的获取,通信工程较强的时效性就解决了发展滞后的问题,与此同时,其较强的针对性也使得施工单位在最佳工期内可以顺利完成施工任务,保证了施工的进度
安排。
1.2 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通信工程项目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像其他工程建设那样严格,但是在通信工程的项目建设中却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由于网络信息的高标准、高技术性,施工中必然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何控制这些因素是通信工程施工的难点所在,此过程要求技术人员在设备的到货时间、站址的落实、传输电路的租赁方面都要掌握清楚,将硬件设备和软件需求相结合,做好工程前期的准备工作、过程中的调整工作以及竣工后的验收工作。
1.3 工程的需求多变
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通信工程具有施工范围较宽的特点,在实际施工中,不仅要对可视的特征做好准备工作,对通信系统的各专业也要进行综合考虑,通信工程所具有的时效性和不确定性使工程需求呈现多样化,而且这些特性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对于需求的变更和管理也是通信工程建设中要面临的问题。
2 通信工程在项目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
2.1 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问题
通信工程的项目成本是施工企业成本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控制好项目成本,才能在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对项目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材料成本的管理方面,由于对施工现场路由复测不准导致材料预算、施工工艺不合理,进而导致材料的浪费,增加了支出成本;施工现场的流程管理方面,工程项目方案的混乱、项目的执行能力差、工期无法实现优化配置等都会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还有一些其他不可预见的成本费用,包括:资金占用费、人员事故费用、罚款等额外的费用都是施工成本预算范围之内的。
2.2 通信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具有影响因素多、隐蔽性强、终检局限性大、工程周期长的特点,工程项目由于材料、环境、施工工艺的变化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在工程竣工后,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可能设备或者材料已经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包括人、材料、环境、方法和机械五大方面,从这五方面入手可以提高工程总体质量。
2.3 通信工程项目的进度问题
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三要素之一,与成本、质量有着辩证的有机关系,进度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了多学科的内容,合理安排好施工进度可以保证工程的工期,对工程成本和质量也会产生影响。
3 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法
通过对通信工程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可以找到优化通信工程项目网络的突破口,针对上面介绍的三方面,在通信工程建设时应该通过绘制网络图、计算时间参数和确定关键路线来得到可以保证工程时效性和简化施工方案的工作模式,这需要不断的调整。可以通过以下这些优化方式进行网络计划优化。
3.1 对网络设计图的优化
在我国实际通信工程项目的背景下,绘制网络图是前期规划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方式,通常用这种网络图来表示工程进度计划的网络图是双代号的网络图形式,这种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信工程的建设具有多样性,所以不同的工程要有不同的路线,绘制双代号网络图要遵循很多原则,如果不按照准则执行,即便是双代号网络图也不能反映工程的工作流程和进行准确的时间计算。
3.2 对成本的优化方法
加强对通信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对成本管理进行优化是切实可行的措施,通信工程的项目建设中,对成本的优化可以降低投资方的投资风险,出于对实际工程实施中工程费用的考虑,施工方在设计网络图时会寻求一个关键的路线,对成本的优化方法有很多,根据客观和勘测的实际情况确定这个关键路线,重点突破,这种方法可以缩短工期,节约成本。
3.3 工程进度时间的优化方法
时间优化的方法是在人力、物力等具备的条件下,寻找一条最短工程周期的路线,在工程早日完工的前提下,尽快发挥投资效果,基于这个目的,就要缩短时间,具体可以利用时差,从不关键的时段调到人力、物力到关键的时段中。通信工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以此可以看出对时间的优化对于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性这个特性可以帮助计算出网络时间参数,进而找出关键路线,显示出各工作阶段的机动时间,分析出进度的偏差是否大于自由偏差,做到心中有数,以合理安排资源,寻求出最短的工作周期,同时还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改进工艺设备、提高技术水平。
3.4 对工程资源的优化方法
项目中的每项工作都需要资源来协助实施完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在通信工程的网络优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会给企业带来可效的收益,从而节省不必要的成本浪费,搞好项目的管理工作,就要对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资源的定义比较广泛,包含了人力、机械、材料等,对工程资源进行优化,并不是说只是对设计过程中精确度进行严格要求,同时也要密切的关注整个通信工程项目各个施工环节中工程资源的使用情况,通过对每个时段的资源进行量的限制,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进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总的资源分配到各个施工时段中,保证项目所需要的资源都在可控范围之内,保证在工程目标完成之后资源的使用情况。
4 结束语
通讯工程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很多制约性的问题,如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通信业满足人们逐渐增长的使用需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在网络工程中通信工程也是其中的一种,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绘制的通信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安排,可以方便地采用网络计划的优化方法执行优化。
参考文献
[1]穆明英.浅谈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方法[J].今日科苑,2009(02).
[2]陈欣欣.通信工程项目的网络优化探讨[J].科技资讯,2010(30).
第7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其目标为培养第二语言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现实情况是,在很多高校中,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接触第二语言学习得以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缺乏锻炼机会,能力难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既然对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实习困难重重,那么,在当今日益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就只能另辟蹊径,探索网络实习的道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出一种网络实习模式(刘亚辉,2015)。该校与一家汉语教学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习生在接受一定培训后,自行选择教材,自己把握进度,上传PDF课件、音频或录制视频到在线课堂,经机构老师把关审核通过后就可以上传到网络孔子学院进行在线授课,课后会有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的老师第二次审核,若出现问题不符合要求则会关闭该节课程,要求教师重新录制。
二、网络实习简介
网络孔子学院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供汉语学习课程,了解中国文化,分享学习经验,以及为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和志愿者提供汉语教学,分享教学经验的平台。网络孔子学院会将一定的在线教学名额分配给语言机构和部分高校。而汉语教学机构在获得这些名额之后,通过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将这些名额分配给经过培训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这便是目前浙江财经大学与该语言机构发展中的网络实习模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刚开展不过两年,国内也鲜有高校施行此类专业的网络实习模式。浙江财经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网络实习的高校之一,无甚经验可循。本文为笔者在网络实习基础上的经验之谈。目前该校实习生的上课形式主要是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直播课就是网络在线直播课堂,在教师录制期间会有学生在线听课。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老师应立即解答,学生不愿听的话也可退出,这对教师的讲课质量要求很高。直播课要求上课时长不得少于15分钟,上课期间会显现出教师头像和课件内容,这种形式比较有利于学生捕捉教师发音的嘴型,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对于教师来说也比较能锻炼胆量,考验教师心理素质。定时直播课上课时间更为灵活,在7-12分钟之间,上课内容是教师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只出现教师声音和录制视频,不出现头像。因此对教师上课时的背景、着装和仪表不做过多要求,只需保持音质的清晰就可以了,这无疑可以让教师更加从容。接下来笔者将对这种校企合作的网络实习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进行简单介绍。
三、网络实习操作流程
(一)实习前的培训
对于实习生的培训主要是汉语教学机构老师到校进行的实际操作指导和正式上课前的网络线上指导。指导学生怎么制作课件,如何使用浏览器登录在线课堂,怎么创建直播课或定时直播课,如何上传PDF课件和录制视频,怎么使用录制软件以及具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指导内容比较具体和实用,为实习生前期准备减少很多麻烦。
1.课前准备
培训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作课件。那么应该怎么准备课件呢?什么样的课件才符合要求?下面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课件制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件制作推荐使用WPS演示,便于制作完成后直接转成PDF格式。这是由于在网络在线课堂上,PDF格式上传的课件不易乱码和出现混乱,安全指数较高。不过PDF格式的课件没有动画效果,只能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显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上课的生动性,会使学生缺乏新奇感从而失去继续听下去的兴趣。PPT背景选择不要过于花哨,但也不能太单调乏味。部分实习生出于美观的目的选择一些色彩鲜艳且内容复杂的背景覆盖整个画面,而字体颜色又较淡,导致的后果是教师自己都有点看不清更何况那些语言初学者,这是极不可取的。同时过于单调简单的背景又会使人产生乏味心理,缺乏兴趣。这就要求实习教师把握好度,背景最好与教学内容相协调,打造一个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PPT,绝对会令人眼前一亮。字体颜色和大小视情况而定,字号推荐32号,可大不可小。课件做到精炼简洁,避免冗杂,以教师讲为主,不要出现大版文字。比如词语3-5个即可,可以适当的加上拼音、词性、解释或图片等,让PPT显得简洁美观大方而又充满吸引力。
制作课件时,注意文字图片相结合,图文并茂,注意使用高清图片,不推荐使用自己拍摄的照片和电子版教材截图。首先是因为会与PPT背景和手打字体显得格格不入,极不美观。其次是照片和截图的清晰度也无法保证,上课的视频里很有可能糊成一片,有不少实习生的课程回放因为这个问题被关掉。PPT内容的选择原则上由教师个人决定,培训机构不会干涉。教师在编写课件时,灵活选取教材上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切勿全盘照搬照抄教材内容,可根据需要选取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需考虑PPT内容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针对性,要根据该堂课针对的学习对象决定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根据所讲难易程度以及面对的学生群体,语速适中,配以一定的外文注释和汉语拼音,并注意书写正确。笔者曾在在线课堂上看到一名汉语教师讲寓言故事,该课标明针对初级水平学生。然而在她的课件中,一页PPT里有将近150个汉字,分布得密密麻麻,并且出现很多生词,标明拼音的却只有五六个,再加上该教师读得磕磕绊绊,平平淡淡,原本进来的十几个学员在5分钟内便走了一大半。这样的结果不仅打击了教师自信心更是令原本对神秘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感到失望。因此,课件的制作必须要用心,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个人着装和背景准备
接下来需要准备个人着装和上课背景。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教师上课的着装和背景有明确要求,教师需着装整齐,背景画面清晰明亮,不允许模糊、卡顿或颜色阴暗,声音清楚无杂音。部分实习教师缺乏这种意识,比如穿睡衣或无袖上衣上课,甚至以宿舍为背景,光线暗沉,背景杂乱。这些都会导致孔院审核老师关闭课程,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这种情况。
3.上课
关于怎么上课,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习惯,笔者在这里不多赘述,只提几点建议和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课程内容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片头(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课程主干知识,片尾(总时长不超过1分钟)。片头包括欢迎词(大家好,欢迎来到在线课堂)、教师自我介绍(我是本节课的老师,XXX)和课程简要介绍(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片尾进行简要总结,说结束语,具体措辞教师可以根据个人习惯更改。在线课堂时间多则15分钟少则7分钟,这与现实生活中长时间授课有所不同,因此教师需注意课程内容的设计安排,考虑如何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浓缩成短短的十几分钟。建议每节课以一个知识点为佳,将一个知识点讲解分析透彻即可,切勿多个知识点混杂,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对于复杂的知识点,可以拆分成多节课。教师上课注意行为规范,避免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比如摸头,手指卷头发,整理衣服,来回移动,无意义词语“嗯、啊、呃、然后”频繁出现等,因为当教师出现在摄像头下时,这些行为会愈发引人注目。
上课时教师要时刻注意个人头像和下面的音柱,如果发现教师头像显现不出来或音柱左右没有波动,就说明网络或系统出现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否则该节课最终会作废,前功尽弃,需要教师重新录制。另外教师也可以关注学生在线人数,获取一些侧面信息,比如说如果教师正在讲解语法知识,发现学生都陆陆续续离开,剩下的人寥寥无几,这就说明讲解内容过难或者讲解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失去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课程结束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点击下课按钮。定时直播课的教师有时会犯这样一种错误:将视频上传成功,点击上课之后去做其他事情,忘记点击下课按钮。要注意,如果上课时长超视频时长过多,审核老师也会关闭该课程,要求重录。当录制课程结束,教师可以看一下视频回放,检查一些是否有不当行为。如果发现错误,当时没有及时更改,那么教师可以自己关闭该课的回放功能,重新录制。以上便是实习生实践的主要流程,笔者的建议和注意事项主要是针对直播课和定时直播课两种形式,而在线课堂还有点播课和系列课等其他形式,这些留待之后补充。
四、网络实习的不足之处和改善方法
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作为一个上线不久的大规模在线汉语学习网站,正在一步步地走向成熟。但是目前仍旧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们无法忽视。在线课堂系统非常不稳定,会出现课件打不开,网站登不上,上传课件无法删除等问题,因此希望有关工作人员对网站的维护和升级工作能够做得更加到位,为老师的课堂质量和授课效果提供良好的保证。同时,也存在教学内容、课堂表现形式和互动方式较为单一的现像,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往往是教师们的“一言堂”,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上课期间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工具也极为有限。因此建议在线课堂可以借鉴其他网络课堂(如MOOC)的模式,设立一些交流区、讨论区,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培训尚未成熟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学生进行网络实习期间,教学机构的老师针对学生上课视频中专业和教学方面指导少之又少,只能靠学生自己摸索和自己改进,故而进步空间比较有限。因此建议教学机构老师加大对这方面的指导力度,提高上课质量,形成三方受益的良好局面。
五、结语
尽管网络实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目前建立的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次良机,学生不仅可以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也能对自身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实习生来说,首先,加深他们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变“死学”为“活学”,对于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有一个简单了解和认识。其次,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实习生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网络课堂这样一个平台,教师可以观察其他教师教学方法和处理手段,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三,在线课堂实习的机会可以为学生日后追求更高发展比如考研或求职打下基础,令其对自身今后发展方向有进一步清醒的认识。不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网络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也取得突破进展,但网络实习这一平台却仍未普及,影响面积亟待扩大。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仍需不断努力,将网络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努力创新,让全球的汉语国际教育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刘亚辉.财经类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语文(中旬刊).2015,(7).
[2]网络孔子学院在线课堂[EB/OL]http:///.
第8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互联网+工业;智能制造2025;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08-02
一、引言
在我国提出智能制造2025的背景下,研究面向工业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是我省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学科,同时,工业领域对该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很高。因此,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1.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和培养模式。①专业定位,为抓住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这一良好契机,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以及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并根据我院现阶段自身特点,我院将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为办学方向,明确地将我院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②专业特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办学经验,明确专业定位为依托合肥学院,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适应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思维和敬业精神的计算机工程应用型人才。③培养模式,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需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理解、表达、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以知识应用为重点。
2.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在辽宁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和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基本情况的大背景下,以国家教育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革,努力创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规范各项管理,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能力。并依据按以下基本思路开展专业建设工作:①专业规模适度发展,从现在四个专业年招生9个班逐步发展到六个专业13个班。其中拟申办“信息安全”专业和“物联网技术”专业,这两个专业均是“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过程中急需的专业,也是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所需的辅助专业。②在全面加强国际、校企合作办学,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课程、突出实践”的原则,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国际、校企合作。③按照工程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基本思路,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以工程技术应用为主线的递进式(基本技能训练、工程素质综合训练、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新体系。拟在实践教学内容别加入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的管理类软件、生产控制与仿真类软件开发实训。④强化学风建设和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⑤树立以“学生”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服务意识,建立系统的教学评估、检查体系与监控网络,形成教学活动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3.实习基地建设规划,在现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在辽宁地区与精细化工产业相关或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实习基地。①每年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到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企业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针对本专业大四毕业生,通过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方式,实施校企业学分置换。②双方合作开展有关课题的研究。实习单位可以根据企业目前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提出具体课题,由实习单位、学院和学生共同组建项目组,定期展开研究、探索解决方案的相关活动。③双方合作开展培训工作。我院教师可为实习单位员工开展针对性地相关培训,同时也可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才不定期来我院兼课或做讲座。④充分发挥合作企业所具有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与本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实行优势互补,将更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先进性的企业课程引入到教学中。
三、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
首先,我们对工业企业进行了大量调研,形成了专业需求报告。其次,结合国内外相关专业建设情况,针对工业企业需求报告进行了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相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设计,形成系统、全面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方案。再次,对方案进行了广泛意见征求,请了教育界和工业企业界专家进行评估和考核,同时进行了试点。最终形成了以下特色。
1.专业特色,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工业控制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等跨学科综合技术的培养,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商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更具有面向工业网络应用系统设计和网络工程设计能力的特色优势。
2.办学特色,指导思想:宽基础、重技能、有特长、广选修。培养计划:制定了“先基础、后专业、理论与实践同步”的培养措施,与学校的优势学科联合,共同培养(面向工业背景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紧跟国家发展和人才需求导向(在未来五年至十年内对面向工业和商业的泛在网络建设的人才需求极大,而目前该方面的人才短缺),本专业正是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充分依托我校特色优势化工工业背景,有效地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四、小结
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因为是新办专业,每年最多招收一个班,在校生人数为120人。从2010年制定的培养模式开始,该专业经历了三次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分别为2010培养方案、2013培养方案和2016培养方案。在这三个培养方案中,我们都采用了“3+1”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即3年完成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4年进入全年技能实践培训学习。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另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继续完成技能培训。而教学内容设定上,在参考国家专业委员会认定的专业知识体系基础上,根据工程技术人才需求,按照工程教育的思想,分别设定了本专业的三个培养主线,即企业级网络工程系统设计与实施、java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net企业级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以一个企业级项目为指导,所涉及的项目实际内容分散到专业知识体系涵盖的课程内容中,学生在第4年实践环节开始时,就能以团队或个人的形式,掌握专业各项知识和技能。就目前培养模式看,已经接近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其培养的人才定位于服务辽宁智能制造行业。
参考文献:
[1]华驰,顾晓燕.“互联网+”背景下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172-176.
[2]陈辉,李敬兆,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4):13-17.
[3]范平.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40-141.
Research on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WANG Jun1,GAO Wei1,ZHANG Xue1,LIU Jun1,FENG Ao-ao2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Liaoning 110142,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00,China)
第9篇:网络工程项目背景范文[关键词]网络教育背景 大学生 审美教育 革新路径
一、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特点
1.时代性。新实践美学认为,美和美感产生于人的实践,人的实践经由复杂中介而转化为美,美与人们追求自由、创造价值以及情感活动密切相关,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①当人类超出于审美活动的简单化而进行思考或者开展理论建构,并以此来促进人类的审美活动时,审美教育也就产生了。审美教育受到人所创造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并因此表现出时代性。一是在内容上,只能依据现时代人们所关注的审美主题、审美追求、审美目标和审美资料而开展审美教育。网络背景之下,就意味着审美教育的内容除了来源于现实社会环境之外,还应选取来自虚拟社会的素材以充实审美教育的内容。二是在工具选择上,只能选取现时代所掌握的技术、场所和工具而实施审美教育,不可能超越现时代采取当下并不存在的工具让人们受到审美教育。三是在服务对象和目标追求上,服务于现时代的教育对象,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并通过审美教育使受教者对时代使命做出担当,在实现审美教育目标追求的同时,推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2.复杂性。大学生审美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等要素共同组成。这些要素本身就是复杂而变动的。在这些要素中,审美教育者作为主导力量,将通过选择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与策略,设置或者改善教育环境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这个过程中,审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和教育工具都将发生新的变化。由此,审美教育表现为一个整体运动的过程,在时空变化中不断发挥功能,发展出新的功能,使人在社会、自然和艺术共同构成的世界图景中实现人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与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回归,不断建构和实现审美教育的终极价值。
3.独特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知识与能力、理性与新奇,以及情感与价值追求,使得网络背景下的审美教育呈现出独特性。其次,形成和发展环境的独特性。它形成于网络时代,面对的是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而又将在网络背景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再次,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由于教育对象和形成与发展环境的独特性,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意味等,结合网络环境带给人的影响而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以便为真切实现审美教育目标而奠定基础。最后,教育目标的独特性。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既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目标,又要助推受教育者能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审美追求,既要维护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教育目标,又要认真结合大学生角色而设定自己的目标。
二、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功能
1.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目标。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直面网络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大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诱发了人的灵魂和心理的丑陋,释放在现实社会环境遭受的压力,人格出现分裂。因此,在审美目标上,首先便在于健全网络包围下的大学生的人格。其次,网络的世界的出现拓宽了人的生存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的审美对象与环境,人的本质力量也在网络世界不断实现呈现。因此,审美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增加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进一步确证人的本质力量。再次,大学生身处网络虚拟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的包围之下,受到各种物质条件甚至是自身非理性因素的奴役,因此,审美教育目的还在于促使大学生摆脱以网络环境为主要力量的各种条件的奴役,走向心灵和灵魂自由。
2.网络背景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功能。在时展和高校竞争中,“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使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②固然,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但是,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审美教育尊重个体的人格,规避网络世界不良信息的干扰,以熏陶而非灌输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这能增加人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审美能力。
三、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问题
1.审美教育终极关怀失却人的中心地位。天人合一、自然与人类相通等宇宙意识渗透在中国美学的审美境域中,使得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均成为人的审美中不断互动的对话者,“人与物之间显现出休戚与共、相依为命的对待构成态势……人能自由地亲近、吐纳万物自然。自然万物也就理所当然地能为人们自由地亲近和吐纳。”③在审美过程中,人始终是主体,但又是与客体相融合在一起的客体。但在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过多地关注了“内容”而没有从“内容”里发掘出人的价值、追求、理想、生存意义以及人的情感,把“内容”与人、与人的发展对立起来,失却了审美的终极意义。
2.审美教育客体模糊不清。“在技术变迁剧烈的时期,主体要适应新的技术,而世界也在中介过程中被重新建构,主体、客体都处于变化之中,主体迫切需要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④正是由于审美主体缺乏对自我进行“重新认识”,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模糊了审美客体的边界;忽视了大学生多重角色下的审美追求;忽视了与审美相关联的领域;或者无限放大审美客体的范围,把网络世界的一切都纳入审美教育范围,使得审美教育漫无目的,缺乏针对性。
3.审美教育目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从消费时代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审美大多已不再是主体的自由自觉的精神追求,而是异化为由消费主义和文化工业所操纵和控制的被动选择……是一种在人与物的高速流转中身不由己地速食影像与符号而享受一瞬的过程。”⑤在此消费社会场景中,人的审美和审美教育已经不是一种自主自觉行为,而是一种受到“消费”和“影像与符号”奴役的被动行为,关注的是“消费”和“影像与符号”,不是“情境交融”“物我合一”,更不是人的“自我确证”。
四、网络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革新路径
1.努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首先,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养。网络世界作为虚拟社会,“打破了时空的束缚,代表真实人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虚拟替身将在虚拟社会中漫游”,而实际上,“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虚拟社会必然是通过人这座桥把现实社会延伸到虚拟社会的结果。”⑥而人“这座桥”最为重要的便是思想道德素养,应通过各种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网络社会的认知,通过多种方式彰显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明确网络社会中思想道德素养的意义所在,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养。
其次,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技能。通过加强网络教学队伍建设,提升网络教学师资力量,增加大学生的网络知识,为网络技能的提高提供条件。同时,大学生网络技能的提高,还需要开辟各种途径参加网络实践,增进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提高网络技能。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积极调动和引导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审美主观能动性,增加他们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道德体验。
2.大力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有组织的环境,是一种无形的鼓舞和约束力量。优良的人文环境无疑是滋养创新型人才最肥沃的土壤,是人才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⑦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是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托,只有不断改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网络世界。
首先,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制度。通过及时公开和信息,满足师生的信息需求,减少谣言的产生和传播;通过适时设定校园网络讨论和关注主题及讨论方式,发现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关注点,促进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体验和认同;通过严厉打击非法信息,树立传播良性信息典范,鼓励大学生主动抵制不良信息,实现对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改善,为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其次,对高校网络实施有效监管。通过成立网络信息监控队伍,定时对高校网络信息进行监控,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和进入。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对高校网络进行监管,提高高校网络监管效能,推进和巩固审美教育的良好效果。最后,主动反思高校网络各项工作机制。通过建立反思制度,定时确定反思的方向和内容,定时对高校网络工作机制进行反思;通过走访、调查和谈话等方式,了解师生对高校网络环境的观点、看法、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思高校网络工作机制。
3.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教育创新是一种从教育观念到制度的全方位改革,改革的中心就是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创造一个以有效提高民族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创造一个促使学生人性有机构成而不至于异化的教育模式。”⑧审美教育创新有利于为受教育创造新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增进受教育者对审美教育价值的认同,发挥审美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具体须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创新大学生审美教育观念。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境域已经与原来的审美教育不同,相关教师应结合网络世界的复杂性考量审美教育的目标、策略、手段和素材,从多角度多学科学习和体认审美教育。其次,创新审美教育思路。教师要正确认识网络背景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地位,把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愿望放置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把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模式和行为趋势以及引发各种网络行为的心态,挖掘传统审美教育思路的优点,进而创新审美教育思路。
[注释]
①黄健云.新实践美学对传统美感理论的超越[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7.
②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的必然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35):38.
③李天道.现象学构成识度与中国美学境域缘发构成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6.
④皮海兵.网络虚拟实践的本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
⑤粟世来.审美现代性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批判[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5.
⑥李国林.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社会需求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2):79.